六大學群
【學群特色】運動的文化與哲學視野
運動文史哲學群結合了運動的文化、歷史和哲學思維,探索運動如何與人類的文化和思想相互交織。從運動場館的建築設計到運動哲學的深度探討,教授們將帶領你走進運動的內在世界,深入了解運動不僅僅是競技,更是文化、歷史與哲理的綜合體。
【學群師資】林玫君教授、林慶宏助理教授
【學群研究成果】2023年
【學群特色】
本系運動教育學學門(Sport Pedagogy)的概念,顧名思義,是一門從教育觀點出發,探討有關運動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其中,就語意上而言,「運動」泛指人類文化中,有價值之身體 的動作、活動、和遊戲,而「教育學」一字源自希臘文,”pais”意指「兒童」,”agogein”則意味著「引導」。
整體來看,它是指運動對成長中的個體發展所產生影響,進而用以提升人生命品質的一門學問。由於它在字詞上是個複合的概念,也因此運動教育學所使用的 理論觀點,常具有「教育學」和「運動科學」(如運動心理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社會學、運動史學、運動人文)之間的科際整合關係。學門研究的課題主要包含三 個面向:
(一)運動教育的理論基礎:研究的旨趣,主要是站在較高的觀點,關注有關體育的原理、遊戲、動作、表現、健康、休閒、與身體等概念的意義,以及運動教育學自身內在的課題,用以釐清和辯證運動教育的實踐與行動。
(二)課程與教學:主要探討運動教育的課程、教學、以及學習的理論與實務,用以發展和革新學校體育或課後、與校外體育活動。
(三)師資培育:研究的旨趣,著重於體育師資培育的課程、體育教師專業的發展等,並朝優質的體育師資目標邁進。
此外,研究室亦採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如實證研究、詮釋分析、批判詮釋等,探討上述的研究課題。
總之,運動教育不外乎人文關懷,此為研究室的中心理念。研究室的團隊,在探索運動教育的目的與過程中,是講究以人為中心,不忘以人為本位的運動教育,進而提升人的生命品質與教育目的。
【學群師資】程瑞福教授、林靜萍教授、施登堯副教授、掌慶維副教授、潘正宸助理教授
【學群研究成果】2023年
【學群特色】
運動生理學是本系發展較早的研究領域,主要在研究人體運動時的生理變化、 反應與長期運動訓練後所產生的適應現象。研究的範疇包括:運動與心肺功能、運動與能量代謝、運動與免疫、運動與肌肉功能、運動與內分泌及身體組成等。近年 來,為因應人口老化及教育部的政策推廣,體適能及運動與老化的相關研究也日益增加。此外,由於生科檢測技術的進步,生化及分子生物的相關研究更開拓了運動 生理領域的廣度與深度。有鑒於此,本系為了配合研究的需求,亦不斷的採購相關儀器與設備,期望為研究提供良好的後盾。
【學群師資】陳忠慶教授、王鶴森教授、劉宏文教授、林淑惠副教授、徐孟達副教授、陳勇志副教授、王宏豪助理教授
【學群研究成果】2023年
【學群特色】本系身體活動心理學群為菁英型學群,每位教授都擁有深厚專業背景與獨特的研究領域。無論是探索運動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還是專注於提高運動員的認知功能與競技表現,本學群師資都在運動心理學領域展現出卓越的成就!
【學群師資】張育愷教授、季力康教授、洪聰敏教授
【學群研究成果】2023年
【學群特色】
「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可以說是所有運動科學研究中起步較晚,可是卻是發展極迅速的一門學科,其研究範籌相當的廣泛、深入,較具體的研究方向包括有:人體測量學(人體肢段參數的建立)、生物力學模型的建立、運動學和動力學計算分析軟體的研發、運動技術的分析與診斷、運動器材的研究與設計、人體運動的電腦模擬、運動傷害的機 制研究、動作行為的研究等。
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人體運動,研究方法可分為測量方法和分析方法兩部份,包括運動學測量與分析(Kinemetry)、動力學測量與 分析(Dynamometry)、人體測量與分析(Anthropometry)以及肌電圖的測量與分析(EMG)(Ballreich, 1995)。運動學測量的指標包括肢體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動力學測量的參數我們把它界定在引起人體運動的外力;人體測量是用來測量人體肢段的長度、圍 度及慣性參數(如質量、轉動慣量),肌電圖測量實際上是測量肌肉收縮的神經支配特性。
本研究學門於民國六十三年籌措成立,此時正值全球運動生物力學研究之重要階段,近來每年均有研究生在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討會(ISBS)上發表論文,研究成果豐碩。
【學群師資】黃長福教授、蔡虔祿教授、張家豪教授、李恆儒副教授、黃昱倫助理教授、Philip X. Fuchs助理教授、潘光敏講師、相子元教授(合聘師資)
【學群研究成果】2023年
【學群特色】
本系為國內相關科系入學成績相對優異之學系,學生具有發展休閒運動經營與管理專業人才之能力,且本學群專任教師專長相當多元化,舉凡體育政策、體育人力資源、運動行銷、體育行政與管理、休閒活動規劃、高齡者運動…等,加上本校管理學院知名教授的支援,整個師資陣容相當堅強,對於學生的教學與指導也能發揮最大效果。
【學群師資】鄭志富教授、程紹同教授、張少熙教授、王傑賢教授、詹俊成副教授、張琪助理教授、湯添進教授(合聘師資)
【學群研究成果】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