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Since 1946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使命與教育目標
一、使命
本系的使命,是藉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強調培育優質體育運動相關的專業與領導人才。
二、教育目標
1.培養身體活動相關的知識與技能,並發展實作經驗。
2.培養優質的體育運動專業人才。
3.培養體育運動相關的多元領導能力與國際視野。
4.強化與精進體育運動的科學研究。
(111年4月13日110學年度第2學期第2次系務會議修訂通過)
學生核心能力指標
- 知識與認知層面
- 1-1具有體育運動專業學科知識能力
- 1-2具有體育運動行政實務規劃及執行能力
- 1-3具有體育運動新知、適應國際趨勢及主動吸收學習之能力。
- 技(職)能導向層面
- 2-1具有學校體育課程規劃與執行能力
- 2-2具有運動課程規劃與執行能力
- 2-3具有體育運動專業技能示範及分析能力
- 2-4具有體育運動相關職場就業能力
- 2-5具有體育運動行政管理實務問題解決能力
- 2-6具有國內外體育運動相關證照考取能力
- 2-7具有指導及推廣體育運動相關活動能力
- 2-8具有體育運動學術研究能力
- 2-9具有運用現代科技融合體育運動的能力
- 個人特質層面
- 3-1具有敬業態度與服務熱忱
- 3-2具備良好體能與運動技能
- 3-3呈現健康及活潑外在形象
- 3-4具有團隊合作及協調能力
- 3-5能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專業成長及進修
- 3-6具有思考、創意、溝通、解決問題及應變能力
- 3-7具備人文素養、社會關懷及國際視野
- 價值與倫理層面
- 4-1能認同體育運動專業形象
- 4-2能堅守體育運動專業倫理
- 4-3能遵守體育運動實踐活動中的個人自律及公共道德
- 4-4能積極貢獻體育運動事業並服務人群
- 4-5能遵守運動為基本人權的價值觀,並關懷性別平權與弱勢族群
- 4-6遵守以人為教學研究與服務對象的倫理規範
系務發展中長程計畫
系務發展中長程計畫
(中華民國101年4月18日系務會議修訂通過)
本系發展願景:
一、推展學、術科分群,發揮人盡其才功能。
二、整合研究人力,推動跨系、院、校之大型研究計畫,提昇學術研究水準。
三、加強師生國際、校際交流活動。
四、規劃充分順應社會發展趨勢與需求之相關學程,透過教學與研發,增進對社會之服務,並且增進學生多元與適性發展。
配合本系發展願景,本系系務發展中長程計畫基於可被評估的基礎,擬定為:
一、 建立年度績效(annual accountability)制度,評估各學科與術科群之教學、研究、服務與輔導表現成果,以及行政服務支援系統效率,並且由系自主籌組外部審查團(external review panel)審視各學科、術科群與行政支援之人力資源與績效,並且提出改善之建議。
二、 針對資淺之本系教師之職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逐步具體建立輔導制度(mentoring system),資深教師將教學、研究、服務與輔導之經驗傳承給資淺教師。尤其是學術研究方面之方法與系統化研究議題之規劃,以及教學實務技能與效能,有賴各學科與術科群之輔導制度。此外,對於本系資優大學部學生,建立榮譽課程(honor program),輔導修習大碩課程,並且引導及早接觸實驗與研究,藉以建立運動科學之基礎能力與體驗。
三、 持續深化與廣化本系師生之國際視野:
(一) 鼓勵本系教師進行外語授課,強化師生提升國際競爭力。
(二) 藉國外參訪、競賽與學術發表之經驗心得發表會,提升國際觀與多元氛圍。
(三) 藉適度經費補助,鼓勵師生參與國際與校際各種交流活動。
(四) 藉建立本系博士後研究(post doctoral research)與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制度。
四、規劃[運動傳播]、[適應體育]、[健身運動指導與推廣] 、[運動休閒產業經營管理]等相關學程。
未來展望
未來五年發展方向
本系設立的使命,是藉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強調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分述如下:
一、教學及人才培育:
(一)充實師資陣容,延聘國內外頂尖學者至本系服務。
(二)培養優秀人才,透過現有課程的整合與紮實訓練,配合運動裁判和教練、運動產業實習等,協助學生將理論和實務做更緊密的結合。
(三)配合本系之課程分組,維持優質體育師資培育,協助學生取得運動證照,規劃增設與運動專業證照銜接之相關課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證照研習及生涯增能。
(四)規劃「運動傷害防護」或「運動傳播」、「適應體育」、「健身運動指導與推廣」等相關學程,強化學生專業能力,培育具現代智能的專業運動人才。
(五)推動本系課程分組之專案式學習總整課程,整合大學所學知識,轉銜專業學習到未來職涯,給予學生總結在專業領域的學習。
二、學術研究與產學合作:
(一)激勵教師從事高影響力的研究。
(二)成立全亞洲重要的運動研究中心據點,不僅擴展至新南向之國家,也與國際頂尖大學合作。
(三)加強學生基礎研究能力,培養獨立進行研究工作。
(四)整合研究人力,推動跨系、院、校之大型研究計畫,提升學術研究水準,並鼓勵跨領域的研究團隊與產學計畫。
(五)建立年度績效制度,評估各學群之研究表現成果。
三、國際視野與競爭力:
(一)推動學生在校期間至少進行一次「世界足跡」學習,透過雙聯學制、交換/訪問學生、國際青年大使、夏日學校、文化及語言學習及參與志工活動、國際競賽、國際研討會等增加跨國學習經驗。
(二)積極促使「一系一國際合作」,拓展建立與國外相關學校系所的友好關係,增加邀請國外專業領域Fellow或Award Winner 等短訪學者人數,促進與國外學校互訪之學術交流或研究合作機會。
四、畢業生就業輔導與校友服務:
(一) 加強實作及專題研究課程設計,使學習內容涵蓋專業實習,以提高實作能力及學生職場競爭力。
(二)透過系友會的運作,強化各界系友平行與垂直交流,分享業界工作經驗及職涯規劃,加強專業領域的訊息流通。
交通資訊
我們的位置
臺灣師範大學和平校區
師大本部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1段162號
體育館3樓
體育學系辦公室
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捷運
◎古亭站:『古亭站』4號出口往和平東路方向 直行約8分鐘即可到達。
Guting Station: Guting Station Exit 5 Walk alongside Heping East Road for 8 minutes
◎台電大樓站:『台電大樓站』3號出口往師大路方向直行約8分鐘即可到達。
Taipower Building Station:Taipower Building Station Station Exit 4 Walk alongside Shi Da Road for 10 minutes
★公車
◎搭乘18、235、237、278、295、672、907、和平幹線(原15)至「師大站」或 「師大綜合大樓站」
18、235、237、278、295、672、907、Heping Metro Bus「N.T.N.U」、「N.T.N.U-General Building」自行開車前往
◎國道一號:圓山交流道下->建國南北快速道路->右轉和平東路->臺灣師大校本部
NationalFreeway No.1 :Yuanshan Interchange->Jianguo Elevated Road->Turn right to Heping East Road->N.T.N.U
◎國道三號:木柵交流道->辛亥路->右轉羅斯福路->右轉和平東路->臺灣師大校本部
NationalFreeway No.3:Muzha Interchange->Xinhai Road-> turn right to Roosevelt Road-> Turn right to Heping East Road->N.T.N.U
◎安坑交流道->新店環河快速道路->水源快速道路->右轉師大路->臺灣師大校本部